上万亿元的CCER碳市场即将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上万亿元的CCER碳市场即将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更新:2023-08-03 00:10:01      点击:
上万亿元的CCER碳市场即将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详情

受益于CCER这一市场的生意,小到单纯的碳交易和资产开发,大到整个碳管理、分布式光伏等减碳降碳生意,市场规模最高可达上万亿元。

 | 王方玉、德邦、能联社等
编辑 | LEO

“分布式光伏能不能开发CCER,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怀疑在犹豫。等有一天重启了、明朗了,留给你的机会也就没了”。一家碳资产运营商销售人员在视频号上卖力“宣讲”。

让这位销售人员如此激动的,是CCER市场重启带来的新商机。

CCER,即核证自愿减排量,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比,CCER是自愿,而后者是强制,两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碳交易体系。

我国CCER市场曾于2012年上线,2017年3月项目申请暂停,截至目前已有长达6年时间。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将力争在今年年内尽早启动全国CCER市场,行业从业者对此早已经是翘首以待。

CCER重启就像是亚马逊丛林里那只煽动翅膀的蝴蝶,将会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在国内,受益于CCER这一市场的生意,小到单纯的碳交易和资产开发,大到整个碳管理、分布式光伏等减碳降碳生意,市场规模最高可达上万亿元。


我国碳交易市场结构  图片来源:路孚特

36碳了解到,过去两年,全国多地的上市公司、中介公司、碳资产管理公司都在储备林业、分布式光伏、甲烷减排等项目,等待CCER重启后参与交易。

我们碳行业可以说是喜大普奔了。” 碳寻(上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总监光勇告诉36碳,在CCER未重启之前,碳寻只能以VCS、GS为代表的国际标准项目开发与交易工作为主,相当于经营业务范围被一定程度的缩小了。

光勇表示,碳寻也已经储备了一些林草碳汇、甲烷减排以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等项目,静待CCER重启,开始项目的开发与交易。

市场是一个颇为宏大的范畴,背后是一整个围绕交易的生态。清新资本创始合伙人胡宇晨告诉36碳,碳市场的作用是通过金融工具和市场机制的方式促进碳减排,它一方面可以增加高排放企业的排放成本,另一方面也能给新能源、低碳资产增加额外收益,形成正向资金流。

尽管当前可申请CCER交易的项目仍存不确定性,如上文的分布式光伏能否纳入还是未知数,但在巨大的市场机遇面前,各路玩家们早已开始行动,提前“占坑”。

碳交易、碳管理市场迎来活水

2020年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内碳管理赛道获得创投机构的高度关注。以碳阻迹为代表,一群碳管理创业公司先后获得融资,迎来了快速发展。

当前,市场上的碳管理企业的主营业务普遍包含了碳资产开发和交易,工作内容一是为控排企业提供碳资产管理与交易服务(包含碳配额和CCER),二是为减排企业提供碳资产开发服务。

据悉,在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之前,CCER的需求来源是国内8个试点碳市场,包括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但不同试点对CCER的使用有不同限制,如地域、年份,类型等。标准割裂导致CCER流动性受限,且部分项目不被国际认证机构认可。

CCER全国市场重启后,碳管理企业的碳资产开发和交易业务都将迎来直接的新增量。如光勇所说,是“喜大普奔的利好消息”。据了解,CCER项目的开发核证流程成本不低,核证一次的费用在5万到8万元不等。

随着CCER的重启,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活跃度会持续提升,碳管理企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碳资产开发和交易业务对于碳管理公司有着重要意义。胡宇晨告诉36碳,除了碳资产开发和交易业务之外,碳管理企业开展的大部分业务,如碳核查、碳管理咨询等,对于下游客户来说是成本项,客户缺乏采购服务的动力。

“但碳资产开发和交易,相当于帮助客户把减碳资产进行IPO,实现资产的证券化金融化,客户可以从中获得盈利,所以更有动力去采购服务。因此对于碳管理企业来说,碳资产开发和交易业务发展会相对来说更健康、更快一些。” 胡宇晨表示。

据浙江大学碳中和客座讲师汪军测算,2023年第一季度碳配额(CEA)均价为55.95元/吨,计算可以得出目前(碳市场仅纳入电力行业)CCER每年的理论最大需求量为2.25亿吨,经济价值为128.89亿元。

后期,随着未来碳交易市场扩容至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八个行业,以及碳价的提高,CCER的需求量和经济价值将有望成倍增加。

从更大的维度来看,CCER统一市场不仅仅是给碳管理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它可以给新能源、低碳资产增加额外收益,推动更多企业或者组织参与节能降碳。

以工商业光伏为例,隆基绿能碳管理相关负责人告诉36碳,在CCER机制下,由于分布式光伏在“额外性”的相对比较明确,工商业企业通过部署分布式光伏系统,不仅可以带来绿色电力收益,也能通过参与CCER交易提供经济收益激励。“相信随着CCER的重启,也将会大幅提高分布式光伏的发展速度。”

目前市场上对于碳管理生意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如果将概念范畴扩大,所有减碳的生意都可以划入碳管理范畴的话,远景科技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孙捷告诉36碳,整个碳管理市场规模或可以达到万亿元。这个万亿市场都有望受益于CCER的重启和碳市场规模的扩大。

值得一提是,未来碳市场的规模大小,也与CCER的价格密不可分。

2017年CCER全国市场暂停后,市场上CCER项目相对稀缺,造成其价格普遍上涨。复旦碳价指数显示,2023年7月CCER买入卖出的中间价为55.23元/吨。

光勇告诉36碳,在CCER重启后,随着供给增加,CCER的价格在中短期内会逐步趋于理性,合理的价格区间会在配额价格的40%-70%之间,中短期内CCER的正常价格应该在30到40元/吨之间。但从长期来看,碳价将呈不断上升趋势。

近日发布的《2022 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国碳市场的预期碳价将升至每吨87元/吨,在2030年前将达到130元/吨。这意味着未来CCER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方法学落地前,先把坑占住

CCER全国市场的重启已经明确,但重启后哪类项目可申请CCER交易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根据7月7日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试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要“成熟一个,发布一个”。也就是说,具体哪类项目能够申请CCER交易,还需要等待具体的方法学落地才能明确。

不过,在靴子正式落地之前,各路玩家早已开始行动,提前“占坑”。

CCER项目的范围包括了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领域,理论上这些领域的项目都有可能参与CCER全国市场的交易。

36碳留意到,除了帮助客户进行碳资产开发的碳管理企业,多家环保、林业领域的上市公司都纷纷“表态”,其正在储备开发相关项目,CCER重启有望为其增厚利润。

这其中,林业碳汇成为了CCER项目开发和储备的最大热点。从去年开始,行业内早已兴起了一波轰轰烈烈的“圈地”、“圈开发权”运动。据悉,2022年全国有18个林业碳汇试点城市和21个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被纳入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碳汇试点。

在国际碳信用市场上,林业碳汇已经取代了可再生能源,成为碳信用签发量的主要来源。

西南证券的报告指出,林业碳汇是目前最经济的碳吸收手段,去除二氧化碳的成本在 10-50 美元/吨,CCER一旦重启,林业碳汇作为其中生态价值最高、额外性最充分的项目子类,将收获到更多关注。

据该机构测算,根据我国可参与CCER交易的森林蓄积量和未来碳价综合核算,十四五期间,我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市场潜在价值将近 2000 亿元。

除了林业碳汇,据《财经》杂志此前报道,目前争议较小、大概率将成为第一批发布的方法学还有分布式光伏。

一位从事分布式光伏碳资产开发的人士告诉36碳,目前国内分布式光伏不能申请国内绿证,而出售国际绿证I-REC的价格极低,仅相当于国内绿证的大约1/10,而出售绿电也仍处于试点阶段,因此参与CCER交易成为了分布式光伏获得额外环境收益的重要路径。

且从减排的覆盖范围来说,绿电和绿证购买只能用于抵消范围二,即企业外购热力电力部分的碳排放,而CCER可以用于覆盖范围一、二、三的排放,因而更受到减排企业的欢迎。

不过,分布式光伏项目能否参与CCER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一些观点认为,CCER与绿证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西南证券也在报告中指出,随着国家清洁能源项目的大规模开发和绿电交易市场的发展,光伏项目未来获得 CCER 减排量签发的可能性也在降低。

但上述碳资产开发从业者认为,局面越是混沌,则越存在着机会。“一旦分布式光伏的方法学明确,会有大批企业涌入,也就分不到多少蛋糕了。”

在这些追逐风口的碳资产开发者之前,碳市场曾经是一座让不少人暴富的“金山”。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全球曾掀起了一股CDM项目开发热。这期间,一些中国企业通过开发并售卖减排项目赚得盆满钵满。据统计,仅四川一地2012年的碳减排量至少可以得到5.33亿美元的收入。

因此,尽管方法论仍存不确定性,尽管重启后CCER价格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下滑,但各路玩家仍然对这一市场趋之若鹜。

从更长期的维度来看,CCER的重启无疑将带来新的市场红利和财富机遇,这场盛宴才刚刚开始。


林业碳汇成为CCER热点

我国碳市场不断完善,CCER审批有望年内重启。CCER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控排企业碳排放量如果超出了国家给的碳配额,既可以在全国碳市场直接购买其他企业的排放配额,也可以选择在CCER市场上购买自愿减排量用于抵消自己的碳排放量,随即形成了碳交易。2017年起CCER项目申报运行暂停,至今尚未恢复。2023年7月7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对2012年6月13日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编制形成《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林业碳汇是CCER项目开发的热点  图片来源:路孚特

林业碳汇成为CCER热点,市场潜力巨大。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需求端看,短期内CCER供不应求,2025年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或从目前的45亿吨扩容到70亿吨,若CCER可抵消5%即需求量为3.5亿吨,且CCER价格为50元/吨,CCER整体市场价值为175亿元。从供给端看,2025年林业碳汇市场可开发规模可达3500万元,成为当前CCER开发新热点。上市公司参与林业碳汇的开发主要有自有林地开发以及代运营两种模式。1)将自有林业资源进行CCER审核和备案,出售自愿减排指标,获得碳汇收入;2)设立具有林业碳汇代运营能力以及销售能力的平台型公司,与地方企业、政府合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帮助中小林农解决小面积林地碳汇开发成本不合算、林业碳汇销售困难等问题。根据我们测算,若CCER碳价为50元/tCO2,木材售价为700元/立方米,项目周期为20年后采伐,开展CCER后每亩林地ROI为23.0%。风险提示:CCER审批尚未重启,与林业碳汇相关的碳交易规则并未明确;CCER审批重启以及碳交易市场建设进程不及预期;各公司CCER林业碳汇项目推进不及预期;CCER碳汇价格波动超预期风险。

CCER需要注意的问题

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编制形成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并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3年8月6日。稍早前,生态环境部已对外官宣,力争年内尽早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手段,交易对象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节能增效等对减碳增汇有重要贡献的众多行业,由此可获得减排经济回报。我国建立了以碳排放配额交易为主、CCER交易为辅的全国碳市场,旨在通过市场倒逼高排放、高耗能产业积极节能降碳。事实上,CCER并非新鲜事物,相关项目申请始于2012年。2015年3月,我国首单CCER交易完成,由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向龙源电力所属的甘肃新安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分2次共计购买20万吨CCER,成交价为19元/吨。但在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突然公告称“暂缓申请受理”,新项目不再审批,只允许老项目继续运行。究其原因,公告显示存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彼时,全国共有2871个审定项目、861个备案项目,包括风电、光伏发电、甲烷利用等具体类型。能联社获悉,截至暂停签发时,市场可流动的CCER存量约8000万吨。由于存量紧缺,CCER市场价格一度大涨。按照CEA成交均价估算,仅现货市场规模就有望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另据天风证券测算,待全国碳市场从当前的火电行业扩容至八大高耗能行业,碳排放量或达到70亿——80亿吨/年,对应CCER需求量有3.5亿——4亿吨/年。需求所致,让CCER暂停6年多来却热度不减。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扎堆开通CCER注册登记、交易账户开立,多个可再生能源项目业主纷纷关注开放注册的相关进展,更有多方呼吁尽快落实重启工作。

在解读征求意见稿时,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再次明确重启信号,并表示将“逐步扩大自愿减排市场支持领域”。而据能联社了解,利好之余,亦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政策引导。新项目暂缓受理,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市场只有存量项目参与交易,大到CCER未来发展路径何在、如何融入“双碳”目标等问题,具体到究竟允许哪些项目类型进入、具体如何申请实施等操作,目前暂无明确说法。这样一来,即便是感兴趣的企业,往往也只能观望,等待政策进一步明晰。此外,除了碳市场,电力现货市场、绿电交易市场等,在一定程度上均与CCER市场存在重叠。市场工具之间叠加交叉,没有形成协同增效,实际反倒对项目重复激励、多重考核,增加了企业风险、管理成本等。二是交易价格。有业内人士告诉能联社,当前CCER市场价格偏弱,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减碳成本,碳减排效果被打了折扣。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碳价整体还在低位徘徊,CCER交易价格偏低将进一步冲击碳价,不利于带动全社会减排。加上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还会出现“同质不同价”现象,不同类型的项目价值有别。例如,1吨来自林业碳汇的CCER和一个风电项目创造1吨CCER,减排量一样,价格却有不同。三是操作层面。CCER项目门槛较高、要求严格,为了包装成为市场认可的项目,不少业主选择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实操,无形中推高成本。复杂的流程,还易导致项目推进时间长,从初期设计到参与交易、获取收益,短在1年左右,长则接近2年,期间难免充满变数。政策一旦发生变化,很有可能让业主蒙受损失。据悉,征求意见稿已对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五个备案事项的管理方式进行了优化。生态环境部还将持续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并择优发布减排效果明显、社会期待高、技术争议小、数据质量可靠、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行业和领域方法学,逐步扩大自愿减排市场支持领域。对于CCER重启进程,能联社将持续关注。


(编者语:本文根据王方玉、西南证券、德邦证券、能联社等多篇专家观点综合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协会 )

相关
会员QQ客服
QQQQ咨询
培训QQ客服
QQQQ咨询
客服微信
微信公众号